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亲自倡导制定了“3820”战略工程,科学谋划了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局,拉开了福州城市“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序幕。设立建设福州新区,是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的重大举措。
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福州新区,赋予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作为全国第十四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初期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位于福州滨江滨海地带,涉及仓山、马尾、福清、长乐区(市)的26个乡镇(街道),涵盖7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开发区,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全域在新区范围内,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
截至2024年福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同比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
战略定位:
1.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发挥福州独特的优势,构建两岸对接的前沿平台,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对台合作政策机制创新,强化对平潭发展的腹地支撑作用,承接、放大平潭综合实验区功能,加强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度对接,促进榕台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
2.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模式。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平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3.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壮大临港产业,实现新区建设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协同推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4.改革创新示范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关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部署,加快制定新区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探索落实创新驱动各项改革举措,在创新型人才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发挥新区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全国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
5.生态文明先行区。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绿色循环低碳模式指导新区开发建设。全面优化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加快推进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循环化布局,对现有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重点推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补偿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新区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