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潮头登高再击桨 无边胜景在前头
时间:2024-11-15 14:16


滨海新城。记者 林双伟 摄

泱泱碧波里,漫漫海岸边。东海之滨,绵延107.31千米的海岸线勾勒出吴航长乐搏击波峰浪谷的英姿轮廓。潮汐涨落间,银滩、礁石与3313平方千米海域交相渲染。空中俯瞰,瀚海烟波中的一幕幕剪影汇成长乐谋划高质量发展“蓝”图的生动写照。

作为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宣言的城市,福州沿着“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向海而兴,书写海洋经济大文章,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作为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长乐牢记嘱托,向海图强,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聚焦海洋、海丝、海峡“三海”跨越主线,全面融入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助力福州从滨江城市加快向滨江滨海城市跨越。


长乐外海海上风电项目。(永福股份供图)

赶海踏浪 逐梦深蓝

激活高质量发展这盘棋,港口是“棋眼”。俯瞰长乐海洋经济“蓝”图,北有空港银鹰穿梭,吞吐万汇;南有海港舳舻相接,通陆连海。

朝着建成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目标扎实迈进,长乐将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融入全球的重要支点,加快航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规模化港口群。截至目前,闽江口和松下港区建成生产性泊位27个、万吨级以上19个,拥有15万吨级港口航道,总通过能力达6000万吨,年内首次靠泊20万吨级船舶。与此同时,机场二期、松下港作业区等大枢纽大通道项目提速推进,助力长乐全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依托港口,这里的人们以海为途,展开对海洋的探索。

向海图强,远方传来嘹亮“牧歌”。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把牢水产品供应稳产保供基本盘,长乐巩固南美白对虾、鳗鲡、淡水鱼等传统水产品养殖优势,加快推动漳港海蚌饵料科研攻关。在松下镇长屿村试点海域内建成24口重力式深水网箱及省内首套桩基桁架式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航宁一号”。2023年,全区渔业产值90亿元。


壳零集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进行海洋贝壳材料实验。记者 林双伟 摄

向海图“新”,榕企竞逐“蓝色赛道”。长乐海上风电已投用装机容量79.6万千瓦、约占全市55%,6个在建及规划项目装机容量250万千瓦、约占全市规划70%;壳零集团等企业利用海洋贝壳等材料,开发活性海洋生物钙、贝壳粉果蔬清洗剂、营养添加剂、纳米贝壳粉、银耳多糖等海洋生物制品;海联网工程示范应用方面,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完成水文气象相关数据的获取和导入工作,进行船舶动态数据的模型设计工作。


位于长乐的网龙网络公司。陈捷阳 摄

向海图“兴”,吴航儿女筑梦远航。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地,人们在“敢想、敢闯、敢试、敢冒”的创业精神指引下乘风破浪。恒申是“草根工业”出海的代表,从家庭作坊发展成集化纤、化工、新材料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将锦纶6产业链做到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善,综合竞争力最优、最强。网龙是数字经济出海的典型,教育版图覆盖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惠及超1.5亿用户,凭借先进技术在全球数字领域取得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数字教育的“中国方案”。


长乐郑和广场。记者 林双伟 摄

海丝拾遗 潮韵激扬

闽江边的郑和广场上,一座高大庄严的郑和石像手执出海文书,目光坚定,眼中尽是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憧憬。一路之隔,郑和船队的福船模型“扬风启航”,威仪四方。

这是郑和在长乐留下的印迹。600多年前,郑和在长乐吴航太平港伺风开洋,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从那时起,海丝文化便在长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庄严巍峨的圣寿宝塔见证了船队出入太平港的繁盛场景;《天妃灵应之记》碑上,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远航出海的传奇历程;和平街西关天后宫见证着福州水运发展史、郑和下西洋在长乐驻泊地……时光更迭,这些文化遗产却如浩瀚星海般隽永,诉说着长乐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

多年来,长乐探寻、强化海丝文化元素与历史文化名人元素,打造了多个以海丝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景点。2002年,长乐发动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兴建郑和广场,建成郑和航海馆、郑和巨雕、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船、祭海坛、郑和舟师起锚处等多处纪念性建筑景观。

2021年,长乐海丝馆完成修缮提升。展馆紧扣海丝文化主题,展示长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和未来。郑和史迹陈列馆展品中,古有明代各种珍贵文物、史料,今有各地遗址精美照片、图表、模型等130余件。


长乐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记者 林双伟 摄

“眼下,郑和广场已和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连成一体,构成独具长乐特色的郑和文化风景线。”长乐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而“海丝文化第一街”——和平街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积极融入大福州文旅圈与海峡西岸旅游圈。

此外,长乐还投入资金对海丝遗址地登文道码头、三峰寺塔等周边环境进行提升,编撰《海丝拾古》系列丛书,继续做好海丝遗产调查,不断挖掘和传承海丝文化,让其绽放新光彩。

灿烂辉煌的海丝文化,也造就了长乐人大爱开明、敢拼会赢的精神。古往今来,长乐人远征海洋、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事迹比比皆是。如今,作为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长乐海上发展空间的交通枢纽持续拓展,海港、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信息港“五港”齐聚、联通全球,繁荣、富裕、文明、开放的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优美的景色。陈捷阳 摄

久久为功 厚植底色

步入位于长乐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入目便是一片绿意,各种鸟类在生态鸟岛上悠然栖息、觅食,无比惬意。

谁能想到,这片鸟类乐园曾被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短叶茳芏、芦苇等本土湿地植物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从濒危湿地到鸟类乐园,闽江河口湿地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近年来,长乐区在湿地周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的大规模流域整治,对陈塘港、二刘溪等进行治理,排污、治污工程深入各村庄。在长乐区的大力支持下,周边镇村积极配合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内3197亩养殖塘开展全面“退养还湿”,并通过改造水闸、调节水位、营造生态鸟岛、种植乡土植被等措施,将退养池塘改造成高潮位水鸟栖息地调节区,为珍稀水鸟筑造全新家园。

此外,长乐还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在全市率先策划生成河海一体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对闽江河口湿地周边17条水系和滨海片区5条入海溪流进行综合整治。

移步换景,从闽江入海口上空俯瞰,23千米长的沿海防护林如玉带蜿蜒,驱车驰骋在前往下沙的228国道,只见道路两旁的绿化景观错落有致、自然舒畅,远处湖海相拥、草木繁盛,让人心旷神怡。

228国道环境的“高颜值”蝶变,离不开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带将一个个“风口”变成“封口”的坚守。当前,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任务,共造林及补植8470亩。随着一棵棵木麻黄、南方楝、美人树拔地而起,挡住黄沙和海风,当地平均风速下降40%。

波澜壮阔,水天一色。这些目之所见的美景,得益于近年来长乐区坚持一体推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科学系统谋划生成福州滨海新城美丽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力推进美丽海湾、“海上环卫”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湾(滩)专管员管理,用好“智慧巡滩”管理平台。2023年以来,四期海漂垃圾监测密度平均值为91.84平方米/千米,同比下降66%。

如今的长乐海岸线,滩净海美、智慧低碳、人水和谐,如一条绿带飘扬蜿蜒,从海潮涌处乘势而上,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来源:福州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